新县红色教育培训

领袖们在西柏坡的故事(二)

联系我们

企业名称:河南天道文化教育

电话:400 073 5399

邮箱:1292617525@qq.com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东大街长江广场A座1108

培训一部:15736788005

培训二部:18937171001




领袖们在西柏坡的故事(二)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新闻中心 >> 红色记忆

领袖们在西柏坡的故事(二)

发布日期:2019-01-17 作者:王二国 点击:

周总理的故事

    ——梨果飘香还房东

    在周恩来副主席居住的那所普通农家小院里,有一棵梨树。周恩来刚从阜平来到西柏坡时,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,他和邓大姐都非常喜欢这棵梨树,工作之余,就为它浇水。眼看到了中秋节,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大梨。中秋节这天,周副主席让警卫员将成熟的梨摘了下来,装了一竹篮。警卫员心想,这下该让周副主席尝尝梨了。可周副主席一个没吃,让警卫员给房东送回去。警卫员一看周副主席的神情,也不好再说什么了,提着竹篮,沿着小路送到了房东家。

    ——副主席雨夜救战友

    1948年7月30日,倾盆大雨从中午一直下到夜晚。深夜11点了,柏坡岭下的两间农舍里,仍然亮着灯光。周恩来副主席正在专心起草文件。突然,门外有人喊:“报告周副主席!”随着一阵风雨走进一个满身泥水的人来,原来是警卫员。他气喘吁吁地说:“后山一个窑洞冲塌了,有四个工友被埋在里边……。”没等战士说完,周副主席早已站起身来,边提马灯,果断地说:“快,通知大家,赶快救人!”话音未落,他跨出屋门,抓起把铁锨,步入雨幕。

    中央机关刚到西柏坡,由于人多房子少,除中央领导住民房外,很多同志就暂时住在刚修补过的破漏房子和一些窑洞里。后山的这几座窑洞紧贴山根,山势低,雨水多,泡了墙,塌了顶,结果把理发员曹庆卫等四人压在了里边。

    情况十分危急,窑洞前已经来了不少人,人们在风雨中,慌慌乱乱忙成一团,人群中不知谁喊了声:“周副主席来了!”这时,周副主席大手一挥说:“快,争取时间。”说着,挥锨铲起土来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,救出3人,理发员曹庆卫不幸牺牲。周副主席把三名脱险人员安置在安全的地方,叫卫生员好好照看,自己提着马灯, 又检查了其它宿舍的安全后,才回到住处。

    第二天,中央机关为理发员曹庆卫召开追悼会。毛主席亲笔题字:“悼念曹庆卫同志”。周副主席致悼词并写了挽幛。身材高大的朱老总抬起棺材,走在送殡队伍的最前头。

    董必武的故事

    ——董老六十学纺线

    在董必武寝室的土炕上,放着一架纺线的纺车,人们一看到它,就想起董老学纺线的故事。

    董老的夫人何连芝,早在延安时期就是纺线能手,曾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。1947年,中央工委来到西柏坡后,为了支援前线,组织机关人员搞生产,董老不顾60多岁的高龄,抽出时间来向老伴学起纺线来。初学时,顾了拉线,顾不上拧纺车,纺出的线粗细不匀。看似轻巧,干起难。用董老的说法:“捻手巴掌握手拳(指纺线的动作),看似容易做起难。”经过长时间的练习,董老学会了纺线。

    ——董老夫妇救“死”孩

    董老当年在西柏坡时的房东叫阎志林。房东家有个孩子叫青海。董老夫妇和房东家亲密无间。百忙之中,董老夫妇在房前种了一块菜地,地块不大,黄瓜、茄子、西红柿,样样都有。供给房东家和机关大伙房用。

    1947年的一个夏天,两人劳动完了,抬一筐西红柿往回走。经过门前的石碾时一下怔住了。碾盘上怎么躺着一个小孩子呢?

    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孩子,脸朝里扭着,一动不动,像死了一样。孩子的身子底下铺有一块苇席片儿,席片儿底下横放一条绳,这显然是要去扔掉或埋掉。可是,为什么又放在碾盘上呢?

    何连芝走近碾子,猫下腰来,她想细细看一看:“这不是房东家的小青海吗?”何连芝意外又吃惊地说。“不会错,这两天青海闹肚子,我说给她送医院,她妈说找医生看过了,吃了药。怎么会成这样呢?”何连芝一边说着,摸了摸孩子的鼻孔,好像还有微微一点气息。“心脏还跳动吗?”董老关切地问。“跳!跳!还跳呢!”。“快、快送往医院!”董老急切地说。

    何连芝抱着孩子,顺着那条被称为大街的东西路,朝着中央医院设在东柏坡的医务所奔去。

    原来今天,青海娘又去找医生拿了药,可是病情严重的小青海已经吃不下去。青海妈守了孩子半天。说是死了吧,好像多少还有一点气儿。说是没死吧,又完全跟死了一个样。又过些时辰,已经摸不到一丝气儿,她才决定不再守着。将孩子抱出了大门。是扔掉呢?还是埋掉呢? 村里一般死了的孩子,都是扔到苇地西头那个大水坑里。

    她走出了大门,又觉着不忍心去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扔掉。犹豫了一下,放到了门前的碾盘上,可能是期盼着孩子生还,或是等他爹回来再说。

    何连芝抱起孩子朝医院走后,董必武有急事,即骑马到华北政府住地王子村去了。他走时告诉了警卫员:“抽空到医院去看看”。所以,警卫员小冷遵照董老的嘱咐,每天都到医院去看望一趟。董老从王子驻地,还往医院打一次电话询问,孩子是不是脱离危险了。

    孩子的娘把孩子放在碾盘上,走回家里,心里忐忑。于是又走出来。一看碾盘上光光的,什么都没有了,把个病死的孩子给丢了!

    “准是有人帮你去扔掉了。孩子反正是不行啦,不管谁替你送走,比你当妈的亲自去扔掉心里还好受点儿。邻居大娘安慰她说。

    小青海“死”后,青海的衣裳,玩具还在,触物伤心,青海娘郁郁不乐。青海爹怕他娘惆怅犯病,就劝他回娘家住几天。十几天后返回家中的她,一进院子,看见了自己的青海。 “这是怎么回事儿?”

    青海娘知道了是董老夫妇送孩子到中央医院,给她救活了青海,可真是千谢万谢,不知该如何报答董老的救命之恩。

    ——伟人给予了二次生命,青海一辈子感恩

    被当年董老夫妇救活的阎青海,今天依然健在。这一经历成为青海人生的激励。古来稀的他,年轻时当过村干部,这几年岁数大了,退出了村委班子,但带头致富的步子却没停下来,先后搞过家庭副业,跑过运输,在西柏坡旅游市场卖过冷饮、小吃。

    2005年夏天,一群游客在他的餐饮部消费后,到柏坡湖码头乘快艇游湖去了。落下一个包裹在店内,老阎一看是一沓钱,拿上包裹就追到了码头。此时的游客还一无所知。包裹内有现金3万多元。是导游携带的公款。失而复得的巨款被老人送回后,游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他们来西柏坡参观就是为了接受革命教育,因一时大意,给了他们一次亲身体会老区人民大公无私、拾金不昧的精神教育。

    近年来,随着西柏坡圣地旅游热的升温,现在老阎又投资买了一条环保型游船,搞起了游船游湖服务。

    ——青海与总书记畅谈美好生活

    只因阎青海与董老结了缘,阎青海一生都没有离开媒体的关注。2002年12月,阎青海的人生又有了一次不寻常的经历。胡锦涛总书记到西柏坡参观学习,特别邀请了西柏坡的干部、党员举行座谈。老阎罩着具有平山人特点的白毛巾,被安排坐在了胡总书记和曾庆红同志中间,当他向胡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生产、生活时,胡总书记十分高兴,鼓励老阎,要依靠革命圣地旅游业勤劳致富。老阎明白,是董老夫妇给他创造了这次面见胡总书记的机遇。

    任弼时的故事

    ——六尺白布见精神

    1949年3月,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,中央机关准备迁往北平,人们已经开始打点行装了。这时任弼时的小儿子远远才七八岁,他听到进北京的喜讯儿,也忙活着拾掇起来,把那些看过的小画书用绳了捆起来,把一些小玩具装进纸箱里,唯独那件从延安带来的小自行车,不知该如何包装。这个小车虽然很旧的,但远远却十分爱惜它,每次骑过后都要好好擦一擦。为了保护小自行车,远远要求姐姐做个车衣,远志看着弟弟祈求的眼光,就答应下来了。那时,实行的是供给制,用什么东西都得到后勤处领取。远志开了张领6尺白布的条子,找到行政科批了字,交给了警卫员邵长和。小邵很快就从后勤处把包装布领回来了。远远高兴极了,他把布放在床上,这么折一折,那么比一比,好让姐姐给小自行车缝个漂亮的衣服套上。

    这件事被任弼时知道了,便让小邵把远志姐弟两个叫来,严肃地说:“全国虽然快要解放了,可是我们的国家还很穷,前线更需要物资支援。毛主席还穿着补丁衣服呢,你们为什么要做车衣呢?”远远虽然年岁小,却很懂事,他听了爸爸的话之后,对姐姐说:“咱们不做车衣了,把布退回吧。”任弼时站起来,摸着远远的脑袋说:“对,应该把布退回去,今后要注意节约。谁也不要搞特殊,以后再领什么东西要经过我知道,不然不要领”。远志点头答应。

    远志从屋里将那6尺包装布拿出来,交给了小邵,到后勤处说明了原因,交给了仓库保管员,保管员接过白布深有感触地说:“任书记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”。

    沧桑60年,弹指一挥间。伟人们鞠躬尽瘁,都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。他们早已离我们而去,但他们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精神将流芳百世。

    (资料来源于多家史料)


策划:彭 

编辑:彭永辉

指导:赵  

审核:大  

监制:孙卫平

 

image.png

郑州市紫荆山路东大街交叉口东200米
长江广场A座1108

400--0735--399

http://www.tiandaojituan.com
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tiandaojituan.com/news/644.html

关键词:

最近浏览:

  • 在线客服
  • 联系电话
    15736788005
  • 在线留言
  • 在线咨询